小提琴與我的故事

2015.05 杏林樂團期中公演

2015.06 杏林樂團期末公演

唯有全心投入演奏,才能與琴相識相知,進而相惜。小時候的我並不懂這個簡單的道理。

我在音樂方面的啟蒙不算晚,五歲學鋼琴、九歲學小提琴,那個年紀的小朋友,學才藝是義務、學音樂叫做有氣質、同時學兩種樂器也不過是個潮流,一點也不特別。特別的是,原來我開始接觸古典樂的主因,不是在趕潮流或跑義務,而是家中那對因同樣熱愛西方古典音樂而聚首的雙親,為了讓這個獨生子代為完成他們的小小心願,才就此打開了我生命中這道音樂的大門──說也難怪,鋼琴課快樂嬉鬧的同時總能看到媽在一旁埋頭抄著密密麻麻的筆記;小提琴課時爸也總會架著一把琴加入我的殺雞魔音行列挑戰老師的能耐,回想起來這些畫面還真是可愛。

其實小時候練樂器一直不是最主要的興趣。那個年紀的國中男生,最有興趣的不是打籃球就是打電動,我球打得不上手,所以愛打電動。練習樂器的認真表現,經常只是用來換取開電腦玩遊戲的許可。直到高中來台北求學時,才真正與小提琴擦出緣分的火花。那時有課外音樂經驗的朋友大概可分為三種:一種是曾經學過樂器後來因為種種原因而停止接觸,這種人佔了大多數;第二種是沒被課業壓力拖垮一直有花時間持續接觸樂器的人;還有一種是國中或國小曾念過音樂班的人,通常演奏技巧很厲害。我屬於第二種,演奏能力並不出色,在管絃樂團中總特別羨慕那些第三種朋友能任意奏出美妙的音樂。

 

就是這樣的「羨慕」,讓我從此越來越離不開小提琴。時任社長的我,把樂團團練室當作第二個家獨自待上一整晚的經驗,也因此累積了不少。那些時光,就是繞著「拉琴累了就讀書、讀書累了就拉琴」的規律在循環。看似枯燥,其實獲益良多,因為那些時光是自由自在的在拉琴,累了不想練沒有人會管,而「拉得好聽就會更有興趣、有了興趣就想練得更好聽」這樣的良性循環更能默默地推動我不斷進步。

那時從中學到最寶貴的一課叫做「投入」。我發現,只要全心全意投入在練習的當下,現實的煩惱會暫時被拋到一邊,而能不受干擾的接受音符洗禮。等到練習結束才會發現已經一轉眼竟已過了一、兩個小時,更神奇的是先前被大量參考書與題庫磨耗過的腦袋,竟又能順暢地運轉起來。是這樣的投入,讓我同時獲得聆賞音樂、增進技巧、重整思緒三大好處。與小提琴的緣分,實在惠我良多。我很感謝爸媽給了我開端,也很慶幸高中的社團帶來契機。除了得到個人的充實與提升,也讓我以琴會友,會見了許多知音好友。

朋友們,無論你是哪一種人、是否會玩哪一種樂器,都要知道的是玩樂器不一定要玩得很厲害,但求玩得很有樂趣。音樂是很棒的身心療癒良藥,沒有樂器也要動動嗓子哼上幾句,再不然,靜靜聆聽也是一種享受。只要有用心投入,相信每個人都能感受到音樂調劑後的煥然一新。

後記:肩關節與小提琴演奏

說了許多小提琴給我的人生啟發,也想分享一點實際的親身拉琴經驗,這是個與物理治療專業有關的故事。

從前拉琴時偶爾會遇到一些解決不了的小問題,像是琴聲共鳴不對勁、把位移動不靈活、抖音不順、站著拉久了腰會痠等,原本我都不當一回事,反正不是每次都會遇到。不過,就在一兩個月前我偶然注意到當肩胛骨不穩有聳肩傾向、或是肩關節活動度不足屈曲角度上不去時,這些問題就會特別明顯。

隨著不斷的按摩並伸展肩關節附近前後側的肌肉、並勤加練習肩胛骨的穩定之後,我甚至沒有特別增加練琴的時數,單純是因為夾琴姿勢的改善,就讓那些小問題順利緩和許多,琴聲也明顯好聽了不少。這是連小提琴老師也不一定會想到的解答,而對身體知識的了解讓我有對症下藥解決日常問題的機會,這是個相當難得的富有成就感的經驗。

(作者係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