鶯歌老家追憶

鶯歌陶瓷老街,一個小學時再熟悉不過的地方,但,其實,這並不是它的過往。

陶瓷老街是個熱鬧好玩的地方,小學時,每當假日,爸媽便會牽著我的小手,帶我走到這個離我們家只距離一座小橋的地方。過了橋,所有好吃、好玩的都來了!整齊可愛的老街,兩旁是貼有磚紅面磚的商店,間隔著商店,種植整整兩排的行道樹,走在乾淨整潔的地磚街道上,放眼望去,是一種帶有歐洲林蔭大道氛圍,卻又溢滿古樸老街氣息的特殊感受。琳瑯滿目的商店街內,擠滿了人潮。大多都是爸媽牽著兩三歲小孩的手,小學的哥哥姐姐跟在旁邊打轉,而阿嬤推著嬰兒車的亦觸目即是。傳統味的玩具、雞蛋冰、棉花糖,所有吸引小朋友注意力的事物都聚集在此了。而最重要的其實還是五花八門的陶瓷器商品店,但小朋友們總是漫不經心地看著那些雕著青蛙、金魚的陶盆,急著拉著媽媽的手,想去店外玩有趣的手拉坯。這是我兒時記憶中的陶瓷老街,但在父親的記憶中,它其實有著更濃厚的生命故事。

父親小學的時候,沒有所謂陶瓷老街、商店街,更沒有玩樂的人潮,這裡是維繫一家人,甚至是一個小鎮所有家庭的生活命脈──陶瓷工廠區。沒有地磚街道,取而代之的是最原始的泥土地。放眼望去,是一座座磚造的窯場與那高高的煙囪聳入天際。灰煙於囪頂漫漫,所謂「天晴『陰陰』,下雨『稠稠』(台語:溝溝)」,便是「鶯歌」(台語)居民心目中的景況。生活和工廠緊緊聯繫,住家混雜在工廠區中,而許多中南部上來工作的窯工更直接住在工廠內。剛成形的陶坯幾百個壯觀地放在地上、架上曬乾,而居民剛洗好的衣服亦混雜在其中。走在廠區的小路內,「ㄍㄧ──ㄍㄧ──」的機器聲作響,還有人力車托燃料時,鐵板的輪子磨在地上的聲音。「砰砰砰──」,鐵牛車傳來的吵雜引擎聲亦常在耳邊響起。「咕咕……嘎嘎……」混雜在廠區的住家旁,居民飼養的雞、鴨、豬舍便建在附近。

父親在鶯歌的老家就在工廠區內,而從老家要走到阿公開的工廠,只要穿越一些暗巷,走過一些泥土地、碎石子路便能到達。但父親的小學則在工廠區外小河的另一頭。每當下課時分,父親、姑姑、叔叔們就要穿越草叢和農田,渡過當時沒有搭橋的小河,來到這個工廠區,到阿公的窯場幫忙。整個陶瓷器製作的流程都可以看到小朋友幫忙的身影。最一開始是原料土的混合,不同的成品所用到各種土的比例亦不相同,而小朋友會將它們放在大盆子裡用腳去踩踏,有些則是用手搓揉。接著,陶坯經過師傅成形後,邊邊的屑屑,都要用刀子、砂紙去修平。再來,就是要將這些在泥漿中成形的陶坯搬到太陽下去曬乾。這真是個浩大的工程,輕的可以由小孩子幫忙,而重的則要大人親自出馬。最麻煩的是,曬乾的時間多為兩到三天,每天晚上為了避免下雨淋濕,皆要將這幾百個陶坯搬進室內,而隔天早上又要再搬出。這樣進進出出,亦是造成奶奶現在退化性關節炎的原因。當坯體皆乾燥以後,就要上釉,小朋友只能幫忙浸泡不需技術的底釉,以達到防水和上底色的目的。就這樣忙到晚上,父親和叔叔、姑姑們在工廠內的廁所用水瓢淋浴洗澡,然後阿嬤煮飯讓大家吃飽,小孩子們才踏出工廠,走過暗巷,回到家中寫功課。

夜晚來臨,窯場的生命仍在持續燃燒。守著窯爐的阿公,就這樣整晚睡在爐旁,因為看爐的技術是整個陶器生產的核心。上完釉的坯體要一批批的放進窯內進行燒成,這個步驟是師傅幾十年經驗的累積,關係著成品的成功與否。從坯體的堆放方式,到窯爐的升溫速度,高溫維持的時間,以及降溫的快慢,整個過程攸關成品加熱的均勻度,影響釉彩的色澤和成品是否龜裂。不是資深的師傅,便無法擔當這個重任。每晚,調著鬧鐘,隔一段時間就要起來添加柴薪,控管窯爐的加熱過程。安靜的夜,有著阿公的專業,和維繫整個家庭的責任感,伴著小鎮的陶業生命,熊熊燃燒。

陶業工廠是整個小鎮居民的依靠,更是生活的一部份,它甚至串起了整個家族乃至整個小鎮的生命情感。工廠的生產,提供充沛的就業機會,吸引來自中南部的人口來此工作,進而定居。而當一個人開了工廠,整個家族的親戚們都會為自家人幫忙,再來鄰居也會加入,它緊緊牽繫著每個家庭的生活,大家也都會為此勤奮賣命。

但是,時局的變動常是必然的。隨著台灣經濟蒸蒸日上,勞工的薪水也日漸提高,需要大量勞力的窯場開始不敷成本,轉移至東南亞。此時,阿公的身體也開始不適,心肌梗塞導致中風,能承擔的工作量便大幅減少,工廠的規模跟著越縮越小,最後只剩阿公和阿嬤兩人獨自工作。鶯歌陶瓷廠已是一個沒落產業,看不到生機。不久,阿公去世,父親便把工廠收掉,結束這個阿公經營了一生,將整個家庭扶養長大的事業。

而後,政府提出了一個想法,要在鶯歌陶瓷產業的基礎下,將工廠區整建,作為觀光發展的「陶瓷老街」,延續這個產業蓬勃的生命力。就這樣,老廢工廠一一拆除,窄小的街道被拓寬,泥土地上鋪滿整齊的地磚,原本有人力車、鐵牛車來往的街道被封起,只准遊客通行。工廠老闆轉型為房東,將店面承租給有創意的外地年輕人,在老街開啟琳瑯滿目的陶藝品店。以前,工廠區只有工人來往,偶爾有批發商的採購者來找尋商品下訂單,而家用陶器則由批發商挑去市場販售,一般消費者幾乎不會出現在這個區域。當老街整建以後,遊客開始湧入,新型態的消費行為開始出現,展示櫃的設立,甚至還有專人解說,為舊產業增添了一番新色彩。

陶笛聲音繚繞,小孩的嘻笑聲,手拉坏的教學聲,混雜著冰品、咖啡的香味漫延在空氣中。矗立著老煙囪的博物館,就這樣,於碧藍的天空下,望著熙來攘往的遊客,訴說起鶯歌人對老街共有的記憶。

   

  圖一:曬乾中的陶坯

圖二:生活和工廠結合。衣服和陶坯一同晾曬。

圖三:現今整治過的陶瓷老街

(作者係PT102大學部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