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滾吧女孩 – 彭維辰專訪

    這個月邀請到彭維辰學姐與我們分享體操生涯。學姐以前沒有練體操的背景,在去年底時加入體操社,今年初開始正式的選手訓練。四月底時,隨台大體操社參加大專盃團體體操競賽,總共抱回五金四銀三銅。從碩士班二年級才開始接觸體操,努力練習四個月後站上比賽場。一路以來學姐經歷了那些心路歷程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Q:為什麼會想參加體操社?

A:

        最初是因為想要訓練上肢肌力,因為很喜歡上肢的肌肉線條(笑),於是開始尋找可以達成這個目的的運動項目。目前台灣較盛行的跑步、騎單車、球類等運動,都是以下肢肌力的訓練為主。相對來說,體操的動作、項目十分多元,全身的肌肉都會訓練到。

        同時也是因為想要維持運動的習慣。在大學時,原本有慢跑跟打桌球的習慣,但碩士班一年級十分的忙碌,沒有時間做運動。雖然每天都有在家做核心訓練的習慣,但還是覺得不夠。碩二開學的時候,偶然發現台大居然有體操社,雖然不屬於校隊但全大運成績非常亮眼,儘管已經是年近Q1(註:25歲)的老骨頭,Just give it a try!就這樣加入了體操社。

 

(倒立需要很強的上肢肌力)

 

Q:為什麼會愛上體操?

A:

        體操是很好玩的運動,因為每個動作都非常專一而特別,它們的技巧、協調跟訓練方式都不一樣,不像慢跑、游泳等比較屬於重複性動作。而體操進步的過程就像是一個階層、一個階層慢慢向上進階、邁進,可以不斷超越自我,帶來的成就感很大,這也是我愛上體操的原因之一。

 

Q:原本預計每個星期花多少時間?

A:

        一開始進入體操社時,只是想去參加每個星期一次的社課,其他時間在家裡做核心,偶爾做點拉筋。後來決定參加比賽之後變成每周一上社課,二、四則是跟隊友一起去童俊傑教練在蘆洲的童力體操館進行訓練。

        體操競賽中,男生分為六項,女生則是分為四項。這些項目中,除地板外其他都是器械。學校舊體的場地只能夠做地板動作,其他的器械項目都需要另外到體操館才能練習。

        因此,在決定要去比賽之後,訓練加上通車,時間耗費瞬間增加不少。可能是因為體力的關係,晚上練完的隔天早上比較沒辦法早起做事。所以這段期間的研究進度多少會延後一些。

 

(女子項目之一的高低槓)

 

Q:在體操社中覺得最大的挑戰是什麼?

A:

        最大的挑戰是柔軟度跟上肢的肌力。

        相對於日本,體操在台灣比較少人認識。在我們的想像中,大部分的體操選手都是從小接受訓練,比較少人會在成人之後才開始嘗試練體操。在進入體操社時,會擔心自己會受限於年紀而無法達到一些要求。其中,柔軟度就是跟開始訓練的年齡相關性很大的一項。剛開始在拉筋時,需要更多的時間,才能做到要求程度,且過程非常的痛。

        上肢的肌力訓練也是很大的挑戰。先前的運動習慣讓下肢的重量遠大過上肢,所以剛開始訓練時很辛苦。在做倒立等運用上肢支撐整個身體的動作時,會明顯的感受到上肢肌力的不足。

但自己有一個優勢,就是平常一直有在訓練的核心肌群。相對其他人,在動作控制跟穩定度上會比較好。訓練核心肌群的習慣是從大三時開始養成的,這樣的訓練讓我暫時不會腰痛。不足的部分就成為每天自我練習的加強菜單,為了盡早達到全劈的柔軟度,每天晚上睡前作業就是拉筋三到五組,有時候還會拉筋拉到睡著(笑),上肢肌力的訓練也多做三到五組,和穩定性運動一起加強。身為PT,用PT的想法做自我訓練也是很有趣的!

 

(比賽中四個女子項目其中一項的平衡木)

 

 

Q:比賽時最大的收穫

A:

        不論什麼時候開始,只要認真、真的想把它做好,就真的可以成功。

        從決定參加比賽到參加完比賽的過程,最大的收穫是發現自己也可以做到這些事情。原本以為跟大家一起站上比賽場比賽,會是一件很困難的事,尤其是自己的體操生涯起步較晚,沒想到自己居然也可以做到。這個經驗讓我知道,想要做一件事情,永遠都不會太晚。

        平常在練習時都會有失誤,但那天比賽時,自己每一項都有達成應該做到的標準。無論是對團隊或自己來說,都是很激勵人心的事。因為花了很多時間、心力在練體操上,所以期許自己可以把它做好,而最後也做到了。

        練習時跟大家在一起的情感,讓人覺得參加比賽很感動、收穫很多。體操比賽時是一個人在場上,但在練習跟比賽過程中,大家都是互相扶持、前進。平常練習動作時,大家會一起笑、一起討論。所以在賽場上,每個成功的轉圈、平整的腳背及完美的落地,都是大家一起努力所得來的。體操看起來是很個人的運動,但在比團體賽的訓練過程中,大家會建立很深的情感,真正比賽時,隊友也會一起在場邊為比賽場上的人加油。這時,你會覺得在場上不只自己一個人,而是全隊的人跟你一起努力。

 

(比賽後的大合照)

 

Q:在體操社中,是不是有PT的角色

A:

        很多人以為我是先當PT之後才成為他們的選手,但其實是先成為選手,他們發現我是PT之後,才開始幫他們處理一些傷害。對體操印象最深刻的是我大三時,王興國老師的課程中提到”體操是運動傷害的博物館(Gymnastics is the library of sports injury.)”,各式各樣的傷害都有可能見到。一開始還好,後來越來越多奇怪的症狀出現;包含自己也在克服各種奇怪的症狀與傷害。身為一名PT,需要很清楚每個人的身體狀況、運動傷害、復原進展程度,同時還要兼顧自己的練習進度。說實話,這對於我來說是不小的負擔,尤其在練習完的10點多,有些人可能當天練習時突然有不舒服,只能稍微幫他們緊急處理一下,在能力所及的範圍內盡量幫他們,無法做全面的處理。雖然勞累,但我無法坐視不管而不照顧大家,選手受傷後最是徬徨的時期,只要我有能力就願意提供大家幫忙,也很感謝他們時常給我回饋,讓我得以越來越熟悉體操的運動傷害處置。越接近比賽有越多傷害出現,我的壓力也理所當然地增加不少,但只要看到他們的技巧越來越進步、疼痛越來越減少,就覺得很值得。全大運拿到五金四銀三銅的成績,除了身為選手的雀躍興奮,也有不少身為PT的驕傲與感動。

        PT跟選手之間還是要有分界點,而這個分界點本來就不容易抓。一開始也很努力地想抓清楚界線,但後來就沒有刻意抓,因為只有在特定的時候會以PT的身分跟他們溝通。平常教矯正性的動作,還是會以選手的角度跟他們說。這樣的互動方式他們比較熟悉,若私下找就會變成比較PT的身分。雖然有時會擔任PT,隊上的人大部分時間還是把自己當作選手、一起訓練的夥伴。

 

Q:PT跟選手之間的關係

A:

        從以前在師大田徑防護隊時,就一直覺得PT跟選手之間不知道為什麼,沒有辦法變的非常的熟悉。只有在時間拉長、對選手夠了解的情況下才能達成。但如果是一起訓練,親身去體會整個過程,會比較了解在什麼樣的狀況下,會發生什麼樣的問題。但身為隊友的壞處是,在給對方一些運動處方時,要看他們本身願不願意執行,效果可能會比以PT的身分所給的指示來的差。因為越是熟悉的人,越是容易耍賴。在面對比較皮的隊友兼病人,就會比較認真堅持一點。

        建議在當隨隊PT之餘,能稍微嘗試一些他們的訓練、運動,會蠻有趣的。可以練到他們的技術,更知道技術的差異在哪裡。

 

(感謝彭維辰學姊接受專訪與提供照片!!!!)

(作者係PT103大學部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