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忠駿治療師的新加坡經驗

5月20日星期五下午,在Bight Vision Hospital任職的賴忠駿物理治療師來訪本系,與師生分享新加坡醫療的經驗。到新加坡工作之前,賴忠駿物理治療師曾在本系取得碩士學位,進入臺大醫院物理治療中心工作數年,期間也曾擔任臨床教師,指導過許多實習學生。

賴忠駿治療師說,全新加坡只有兩個病歷系統,醫療人員幾乎可以看見病人之前的所有健康紀錄。在他工作的醫院,每位治療師(PT、OT)都會有一位對應的助理(PTA、OTA),單位裡還有專門負責運送病人的porter,有了助手們的幫忙,治療師有更充裕的時間專注在評估病人及設計治療計畫,每個病人都接受45-60分鐘的一對一治療,內容以運動治療為主,幾乎不使用儀器。新加坡是一個多語言的環境,正式會議時多使用英文,面對不同背景的病人與同事時,中文、英文、閩南語、粵語、馬來語、印度語都可能聽到,通常一個人不可能每種語言都會,但有不同語言能力的同事幫忙翻譯,在當地工作時多數的溝通沒有太大問題。

與臺灣的醫療系統相比,新加坡統整各級醫療資源的系統似乎更為完善,從急性期、亞急性期、復健到居家的銜接與資源轉介有專門單位管理。病人住院期間,每個星期所有負責這位病人的團隊成員們都會開會討論病人的狀況,其中包含一位action nurse,專門負責出院規劃,這位action nurse會去居家訪視,病人出院後仍繼續追蹤。賴治療師說,在新加坡的醫院,他深刻地體會到團隊合作及功能獨立的真諦。在團隊合作方面,由於不同專業的醫療人員理解彼此的工作與價值,更能互相尊重;在功能獨立方面,平常在醫院裡訓練出了成果,病人走出醫院後未必不會遇到阻礙。新加坡治療師可以在仿一般居家的環境裡訓練病人的生活功能,甚至帶著病人走進社區,可能才會發現醫院裡不會遇到的問題需要解決。

最後,賴忠駿治療師跟我們分享他在安寧緩和部門的工作經驗。在大部分的工作單位,人人都希望能高效率地快速解決問題,但安寧緩和部門未必如此,病人需要的常常不是專業的回答,而是陪伴和傾聽。臨終照護也是物理治療師可以服務的場域,只是目前國內還不盛行,尚待有志之士的努力。

 

曹昭懿主任(左)致贈感謝錦旗給賴忠駿治療師(右)

 

演講結束後和賴忠駿治療師開心的合影

 

(感謝陳譽仁老師提供照片!)

(作者係PT102大學部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