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屆世界疼痛大會日本橫濱見聞

[前言]

       淑芬老師於日前參加第16屆世界疼痛大會,電子報特別邀請老師與大家分享這次會議的精華摘要。以下為老師會後重點統整的翻譯:

[譯文]

       第一,疼痛管理已經改變了ICF中對於生物心理社會的概念,並且嘗試放入新的ICD11中。疾病的診斷不再是唯一的考量,會影響病患功能性活動的疼痛將成為一個需要被關注跟介入的項目。

       第二,對於急性與慢性疼痛的發展特徵的探討,由原本的傷害覺神經迴路、訊號的傳遞、鈉離子通道等生理作用層面,轉移至情緒、動機、認知與學習等層面。許多不同的生物心理社會的研究方法被應用在探討慢性疼痛的形成機制以及危險因子上。如:生命早期所受的傷害可能對之後的人生以及疼痛閾值有影響。個人的生物心理社會因子,如生理性別、心理性別、過去經驗、遺傳、下行的疼痛抑制系統、心理狀態,也都可能影響慢性疼痛的形成。非遺傳性(後天的)的過程可能會形成短期或長期隊疼痛的敏感度之細胞記憶。免疫細胞分泌細胞激素(cytokine)並引起人對傷害覺過度敏感,常常是慢性疼痛、纖維肌痛、關節疼痛的生物機制。

       第三,現在的神經影像學知識已經可以開始被利用在介入前的分級以及探討病患可能的疼痛路徑。神經影像學可以被應用在藥物的生物標記、作為創新的脊髓或腦部的手術介入的標記,或是在幫助訂定更完善的治療計畫。神經影像提供十分珍貴的資訊。這些研究結果,讓以電刺激、生理回饋、內觀療法、教育、認知行為療法,以及社會支持為基礎的無痛介入、策略跟機制得以形成。

       最後,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非傷害覺因子也參與慢性疼痛的形成。Sluka教授所主持的、運動與疼痛的研討會座無虛席。以神經影像學為主題的研討會同時強調腦部在對疼痛的感知上扮演重要角色,以及情緒跟獎勵系統在疼痛感知及管理上所扮演的角色。在最後一天,Mosely教授的演講為大會的內容做出關鍵性的總結。他強調,以病患為中心的疼痛管理方法、注重腦部及教育、改變病患對於疼痛的感知、以及行為改變是不可或缺的。

[後記]

       現在將這些知識推廣到廣大的民眾,像是病人、家人或是臨床人員,這樣的概念為知識轉移(knowledge transfer)。而這樣的動力來源可以分成兩種,一種是由研究者推行,將知識推廣出去,而另外一種則是需要透過政策、臨床人員或是健康機構的管理者,將這樣的知識帶領出來。同時還有另外一種概念,叫做知識綜合(knowledge synthesis),知識綜合不僅僅是系統評價:它包括來自臨床醫生,患者和感興趣的第三方的使用的傳播、回饋,以及認識在嘗試使用醫療保健提供的知識時出現的差距或倫理困境。

在執行將研究所得到的知識做轉移時,臨床醫生,健康機構的管理者和政府以及非政府部門的決策者常常會遇到困境,包括問題不能充分反映特定情況的實際需要,無法確定適當的研究專家,研究長期世代與政策形成以及短期的衛生系統變化之間無法相互配合。或是可以使用新穎的模式,包括使用專家知識經紀人,通過與政策機構和研究專家合作,縮短研究人員和政策制定者之間的差距,以便及時開展滿足各機構需求的研究審查。而未來的方向,則與未來負責處理疼痛服務的決策者,利用知識轉移的方法,帶領至最新發展。

(作者係本系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