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26 安介南教授演講:Interdisciplinary and translational research for physical therapy

開場時,安教授回憶當年在當主任時,特別強調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身體結構有骨骼、肌肉、神經,再往精細一點發展,則是組織以及細胞,所以若能了解”跨領域”的知識,更能全盤的去思考。

安介南教授使用2011年physical therapy期刊中的The revised research agenda for physical therapy中的一張照片作介紹,病人都是不一樣的個體,集中之後會是一個群體,而這些群體會和流行病學以及基本的科學研究有相關,接著要使用在臨床上,看效果,所以會使用到臨床研究,若有效果,則會在健康機構中去發展,但是在評估效果時,會需要使用到儀器或是測試,所以這些儀器和測試的發展和效度是很重要的,最後要如何把這些知識傳到下一代,教育的重要性就會出來。當一個病人來時,會先做一個評估和分類,同時會注意疾病的risk factors,可以針對risk factors去治療病人,以及預防這樣的疾病。

安教授講到,若對於某個題目感興趣,想要做研究的話,可以使用NIH review criteria去評估題目是不適合,裡頭總共有五個條件,分別為significance、investigator(s)、innovation、approach、environment,其中以significance、innovation、approach比較重要,significance是要去搜尋以前的文獻,為何以前人做的實驗沒有效果(顯著性),現在要如何做才會有呢? 要去思考這樣的問題再去做設計。Innovation則是要選擇新的方法或是研發新的題目,像是用過去的方法研發新的題目,或是可以使用新的方法做舊的題目。Approach則是需要花費一些時間去研究和說明方法學以及統計。進而去思考出一個完整的研究。

(作者係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