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跑運動的環境差異

雖然海外跑旅風氣近年來方興未艾,但不同馬拉松給身體的感覺相當迥異,在參與賽事時務必要能好好了解,才能無痛完賽並享受之後行程。有幾項可以掌握的要素如下:

氣溫

高溫下散熱速度較慢,排汗量上升,水分補充須格外注意。根據國際賽事規定,5公里必須有一個水站,但規則也提到應視情況調整。筆者進補給站時一定會喝兩杯水以及一杯運動飲料。而超過體溫的氣溫,身體吸收環境熱,大幅提高熱衰竭的危險性。低溫的情況下則是注意保暖,參與京都與慕尼黑馬拉松時,筆者就產生了手部僵麻的情況。2016年霸王級寒流時參與鎮西堡超級馬拉松,除了看到飄雪很興奮外,更是感覺到身體"冷"很快,一會兒沒跑就跑不起來了。

陽光:

低緯度地區陽光相當毒辣,在高溫與太陽照射下,跑者常會頭昏眼花,因此產生中暑或是跌倒。然而中緯度,陽光相當和煦。參與京都以及慕尼黑時,恰巧是冬、秋季,日光浴非常令人享受呢!陽光強烈的還有高海拔賽事,筆者參與合歡山馬拉松後發現脫皮了。由於環境變遷,參與賽事時建議要準備帽子、太陽眼鏡(有偏光效果尤佳)、袖套、防曬乳。下肢可藉由壓縮褲達到隔絕陽光的效果。

溼度:

溼度飽和時蒸散受到限制,只能單純藉由排汗散熱。台灣夏季是高溫潮濕的情形,因此在練習時要注意到這點。相對來說,濕度低反而因為蒸散大,會有排汗少的錯覺而忽略補充水分。

風向與風力:

順風的情況下,跑速會加快,跑者會感覺無風與熱;逆風時雖然速度受到影響,但是散熱較佳。風力大小則是會加強這些感覺。

場地:

地面不平容易讓跑者扭傷或跌倒,也會使得跑者無法好好享受賽道。而交通管制是否確實也是跑者是否能夠享受比賽的一大因素。

整體而言,筆者參與台灣馬拉松的經驗上,多半是"悶"(不管氣溫高低),在練習時,都會特別注意自己的補水情況以及訓練後的尿液顏色。

而海外跑旅的體驗則是差異甚大,氣溫濕度均低的情形下,不易造成身體過熱,可以專心享受賽事風光;而低緯度(吳哥窟)以為可能會很熱,但因低開發度,在樹蔭處反而覺得涼爽。場地因素雖然不是最重要的,但卻是主辦單位可以努力的部分。筆者參與大阪、京都、慕尼黑時可以深刻感受到路面平坦以及路線設計對於跑者的重要影響。

不同環境下的準備,先從天氣預報開始收集資料,再逐一擬定配套措施,如果可以的話,甚至是提前幾天抵達,除了安排旅行行程外,也能讓身體適應當地氣候,讓自己有更萬全的準備。

  

 金山嶺長城馬拉松

 


 

吳哥王朝馬拉松

 

  

慕尼黑馬拉松

 

  

基隆瑪陵生態園區馬拉松

 

 

京都馬拉松

(作者係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