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大運跆拳隨隊

感謝李佳融總教練,蘇教練,廖教練,楊教練,河教練及所有選手的信任,讓我有機會成為世大運跆拳代表隊的隨隊治療師。

感謝柴老師在去年里約奧運的引薦,讓我接觸跆拳道,我還記得跆拳在奧運上帶給國人的團結與感動,也還記得自己一邊吃飯一邊看蘇麗文教練的奧運轉播,然後漸漸吃不下下一口,眼眶泛淚,看著蘇教練的奮戰,內心真的既不捨卻又感動與驕傲。

跆拳的隨隊當中,與其他項目較不一樣的是賽中的坐台,每個選手的身後會有兩張椅子,一張是給指導教練坐的,另一張則是給隊醫坐的,當選手發生傷害的時候會由裁判判定是否要請醫療人員上台協助。根據世界跆拳道聯盟的醫療會議,會先請大會醫師判斷,如有需要才會請隊醫上台,但由於比賽人數眾多(男女各八個量級,世大運一天比四個量級)因此有可能會有兩位選手同時比賽,或是一個選手剛比完,另外一個選手就已經在場上就定位了,這對指導教練與隊醫來說都是非常需要趕場的事情!

圖一 以世錦賽為例,跆拳競賽的場後會有指導教練與隊醫的座位

(圖中為楊宗燁選手與蘇泰源教練)

 

感謝在今年六月時就有了跆拳道世錦賽的隨隊經驗(世錦賽為每個單項運動賽事中的大比賽,積分很高,也是戴資穎為了世大運而放棄的比賽),從那時就開始觀察每個選手及教練的「最佳備戰模式」是如何,什麼樣的表現代表他緊張,又是什麼樣的狀態是選手的最佳狀態。有了世錦賽的前車之鑑,除非選手間的賽事接太快,不然我都會從檢錄就開始陪伴,觀察選手的狀態,並且最重要的是在比完之後,要立刻開始提醒選手調整呼吸、進行能量補充,並視下一場的間隔時間決定我要如何幫助選手收操,如果是有隔一個中餐,那麼就可以完整的收操,而如果在短時間內又有一場的話,我會以先微降低選手肌肉溫度(有些溫度會太高,容易疲勞影響表現),使用晃動或拍打或淋巴引流的方式讓肌肉不那麼緊繃,但同時又讓選手的身體處於備戰狀態。

  

圖二 世大運防護實況

 

跆拳的賽事很緊湊,以世大運來講一天打到決賽有可能要打五至六場,他可能會被分配成上午兩場,下午兩場,晚上一場,這是比較好的分配,有些人則是上午一或兩場,下午三場,晚上一場,如此一來隨隊人員就會在下午賽事中扮演重要角色,必須要夠了解選手的狀況,才能從中協助選手調整狀態。除了上述的調整呼吸、能量補充及收操之外,我認為還有一個重點是觀察選手的行為及心情,有些選手越是多話、越是愛跟他人哈拉則代表他狀態越好;有些人則是要盡可能地活在自己的世界裡面,不要跟外界有太多互動,反而他能夠越專注,表現越好。因此在跟選手默契足夠的情況下,我通常會在他們準備上場以及贏了要下場時,就要扮演保鑣的角色,謝絕他人的拍照要求、採訪,眾多的恭喜有時也會影響到選手,例如等等還有比賽,但一直在走廊跟選手說剛剛表現很好喔……,很多時候這些鼓勵反而會影響到選手無法儘快地恢復體力,並靜下心來迎接下一場比賽,這都是在世錦賽時學習到的經驗,因此這次都在跟選手培養默契之後,儘可能協助他們以最佳狀態迎接下一場比賽。

跆拳道是技擊類項目,選手們幾乎都是負傷上陣,甚至有比賽前兩天扭到腳,無法正常走路,使用加壓的方式(而非著重冰敷)當下控制了腫脹程度,隔天透過貼紮讓選手能夠稍微訓練,最後的結果雖沒有金牌,但選手的奮戰精神也讓中華隊獲得一面銀牌。

  

圖三 世大運跆拳道男子團體銀牌

 

在獎牌背後,其實是由許多人的幫助下才得以栽培出一位選手,教練團、醫療團、行政人員、協會、政府機關及所有國人的納稅錢等等,而最重要的是每位被看見的選手都是花了好幾年才能以被大家看見。希望在世大運之後,我們能繼續關注我們所支持的選手,給予他們為國奉獻的青春歲月掌聲,並從自己開始規律運動,如此一來台灣的運動產業才能蓬勃發展,物理治療師也才能有更多元的方向可以前進。

  

圖四 世大運跆拳代表隊與國訓運科團隊

(包含防護員、體能教練、心理師、營養師及生化檢測員等)

 

圖五 世大運代表隊物理治療師

 

  

圖六 世大運跆拳場館大會物理治療師

(作者係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