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的腳步

50年系慶的第二天,上午是由系上老師回顧,物理治療在呼吸循環、神經、小兒、骨科的4大專科上發展。我在2016年大學畢業,緊接著又進入系上的碩士班呼吸循環組,從大三4大科的專業養成,到碩班開始接觸學術研究的皮毛,以及同學不同組之間的交流討論,原來都在4大科隨著時代腳步發展的一小部分,在台下當工作人員的同時,聽著聽著,才真正有更深的體會,4大科在50年的發展是非常不容易的,每一步在當下必定都走得很深刻。

 

從神經誘發到神經塑性與神經調控

From Neurofacilitation to Neuroplasticity and Neuromodulation

神經物理治療經過幾次Paradigm Shifts,從1950-1960s的Muscle Re-education,到1960s的Neuro-facilitation,1980s的Task-oriented,再到1990s的Neuroplasticity,我們面對的是更複雜的神經網絡運作,而研究的發展也隨著這些shift而有所不同,包含影像學與神經生理學的觀測。然而,在2017年,面對的是高齡化社會,以及如何透過掌握並運用basic neuroscience, motor control/learning、clinical neurology、personalized medicine、artificial intelligence於其中。

 

以家庭為中心之小兒物理治療新趨勢:以早產兒為例

Family-Centered Care is the New Trend for Pediatric Physical Therapy: Illustration by Research on Premature Infants

雖然我現在的專長跟小兒相差甚遠,但永遠不會忘記曾在大四實習時在新生兒科病房(OPNI, OPNO)的學習。

發展高危險與遲緩兒童早期介入之歷史發展,從第一代(1975年):針對個案教導技術,缺失補償作法,以兒童成效為主;到第二代(1986年):以家庭為中心,提供適合發展之環境,專業人員與家長形成。夥伴關係,並幫助家長了解與支持孩子的最佳成長方案,並且執行著重於介入課程、時間、頻率及強度之選擇,同時考慮孩童、家庭及親子互動等問題。到最近這10幾年,第三代(2000年):使系統能在臨床執業運作的執行面,評估醫療照護過程之執行、服務及個案/家庭成效。

 

心血管與肺臟物理治療:從心肺復健到健康促進

Cardiovascular and Pulmonary Physical Therapy: Rehabilitation to Prevention

"呼吸循環物理治療?" "就心跟肺的物理治療阿"

心肺物理治療狹義的定義是,將物理治療技術應用在呼吸循環系統,評估、預防呼吸循環系統功能下降以及恢復、改善已受損之功能,使病人能恢復其維持日常生活所需身體狀態並提升生活品質,主要的治療對象為因疾病、長期臥床等因素造成呼吸循環系統功能下降之病人。但是從世界發展演進可以知道,從一開始的胸腔床邊物理治療,心衰竭從盡量臥床休息轉變為有氧訓練,整個心肺物理治療的範疇不斷在擴大,從治療到急性期介入,再到預防部分:社區健康促進,疾病也從單純的肺部心血管疾病,到代謝症候群、肥胖、肌少症、癌症的運動介入。透過下表可以很開心的知道,我們一直都走在正確符合世界潮流的路上,而自己也身在其中。

 

活動力、穩定力與控制力

Mobility, Stability and Control

 

骨科的範疇就更廣了,除了肌肉骨骼系統,更需要神經系統,兩者之間的相輔相承。同樣地,在50年的發展中也包含了paradigm shift。由我們熟悉的anatomical, biomechanical view,包含muscle contraction and bone movement、MMT ROM,這些我們早在大二就學過的知識技能,進展到relative movement of bones in joint,也就是大三時期待學習著practice的joint play, proprioception、joint mobilization and manipulation,緊接著即是passive, active and control subsystems,例如我們試著教給病人的:dynamic stabilization、neuromuscular stabilization exercise。最後兩個部分則是tensegrity model包括,fascia network and biological factors、muscle energy actively loaded stretch,以及brain and pain science biopsychosocial model ICF:pain matrix、top-down strategy。

(作者係碩士班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