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物治教我的臨床實證

這是我首次以校友的身分回來參與系上活動,雖然沒有離開很久,但回到這個既熟悉卻又有點陌生的地方,見到過往的同學們,系上師長或是實習時的老師們,那種種曾在這個地方拼鬥四年的回憶逐漸浮現,為了期中考而睡在系館,在實習教室為跑台奮鬥,這些重新啟動的回憶,是本次系慶的一大收穫,而另一個亮點,更是系上老師和同學們所精心安排各樣的演講與工作坊,讓參與的系友能夠從現在最新領域的研究方向中拓展視野,並同時享有各種學術知識與臨床結合的饗宴。

本次收穫的有趣之處,與自己剛踏入醫院工作有關,原來從學生變成正式物理治療師後,要繼續把持以臨床實證執業的角度去治療並不容易,因為往往繁忙於瑣事、跑電療與病人應對進退,或練習治療技術,比較難抽出時間去了解現在比較新的研究,並將之應用在治療中,而本次的實證為主,更是在提醒自己臨床實證是不能忘的根基。

其中的一段小統整:像是第一屆何學長,所講述的「下背痛的實證」主題,將下背痛治療分類為六項,分別是:「操作治療(Manipulation)」、「穩定性運動(Stabilization)」、「伸展運動(Specific exercise: extension)」、「屈曲運動(Specific exercise: flexion)」、「側移運動(Specific exercise: lateral shift)」和「牽引(Traction)」,也各自對應到一些主要檢查發現項目,像是第一項操作治療,針對症狀是:未及膝蓋以下、症狀是最近啟動的、腰椎的低活動度、增加的髖關節內轉(且大於35度)、避痛行為低等等,以上五項中符合四項,就為適用症,而主要治療方式有關節鬆動術和主動關節運動。

這段對我的助益是,當有這些症狀出現時,能直接使用對應且符合實證的治療方式,也就是協助我建立臨床診斷的基模,而減少更多試誤的階段,特別是對容易沒有明確診斷的下背痛的這種疾病。不僅如此,也有針對操作的治療是如何有效來做解釋,更讓治療更有深厚的理論根據,像是若是從生物力學角度來看:原本的沾黏,因為操作治療而被打開,使關節可以正常移動,或在神經生理學反應其中的幾種解釋:經操作治療後,肌肉痙攣肌電訊號減少;及對於下背痛患者腹橫肌會增厚。再次去了解治療手法背後的原理,更能增加自己以此手法治療時的信心。

以上是第一天系慶精彩的內容之一,且接續在這堂課之後的隔天,有脊椎操作治療的工作坊,從臨床實證到後來的實際手法操作,也令人驚覺這巧妙的安排,能參與在這當中學習,也是有滿滿的收穫,甚至回去後會迫不及待的想跟身旁的物理治療師分享、約出來討論練習的衝動,不只衝動,打這篇文章時是已經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們約過了(^^),感謝他們一起熱血。

臨床實證是物理治療執業的基礎之一,也深深體會是五十周年系慶一系列演講所著重的要點之一,也是很感謝台大物治的師長們教給我的態度,維持這態度,往一甲子邁去,期待下一個十年。

(作者係本系系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