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感言

  • 2019-04-17 21:22:38
  • 作者 魯荃

回想從小到大因為媽媽是物理治療師的緣故,除了出生一天就被媽媽「代理行使人權」抓去拍新生兒神經反射檢查的錄影帶之外,成長過程中也比一般人有更多機會接觸到物理治療的概念與接受物理治療的協助,或許因此潛移默化地想要走進這門專業。高三的時候,常常跟著當時還是博士生的媽媽到系館奮鬥,大學放榜的時候,得知自己錄取台大物治時,內心鬆了一口氣,「噫!好了!我中了!」接下來四年又是熟悉的這棟公共衛生學院三樓的空間了。

然而獲取學系的入場券只是生涯的開始,經歷了大學一年級的基礎科學訓練,或許有人覺得為什麼需要學習基礎物理,分析古典力學中的各個分力交互作用;也或許有人覺得為什麼不用打針用藥的我們會需要操作普通化學實驗,了解精確調配濃度的各個藥品間的化學作用,但在結束實習的當下,深刻發覺基礎科學的訓練其實對我們的思考有潛意識的影響,臨床工作中許多下意識的、有sense的判斷,正是建立於大學一年級時膚淺認為是廢科的學習。

大學二年級的基礎醫學,大家都帶著雀躍的心情,心想自己終於開始像個「醫學生」,還記得第一次進到一東解剖實驗室,第一次見到大體老師們,感受到自己正在面對不同於高中或大一的廣而淺的學習,而是卻是要讓自己變成一個領域的專家時,有些人可能害怕,有些人可能覺得ok fine challenges accepted,不管如何,總之我們上路了。

大學三年級是大家覺得最焦頭爛額的時期,不論期末考十七科這種用量化方式呈現的壓力,要用一年的時間讓大家從「略懂略懂人體」進化到「動作科學的臨床專家」是非常急促的,記得班上通訊群組內常常響起「X月X號X點要補/加課喔!」、「提醒大家:XX實習要記得聯絡助教」、「XX報告的內容要注意什麼啊?」、「誰又把垃圾留在實習教室」的訊息,雖然學習是自己的,但是小而美的班級訊息適時的告訴彼此「你不孤單」。

大學四年級,沒有暑假、沒有因為停課不停班就不用去實習、沒有因為睡過頭就大喇喇的不去醫院上班……實習除了是學系表定的大四課程,更是一個社會化的過程,可能學習到了如何和臨床老師、病患互動,也可能體會到了家庭支持病人的不同型態、醫護之間溝通好與壞的方式,可能有時候身體與心靈都被海削得殘破不堪,也有時候內心充滿溫暖又確實的力量,三十六週、一千四百四十小時的實習看似漫長,但該過的還是會過,無論如何都會迎來畢業。

我自認我自己的大學生活平庸沒有特別的作為,作為一個沒有參加系學會的遊手好閒旁觀者來說,看到同學們都各自有安排,每個人看重的事務不盡相同,每個人時間是固定的,必定有割捨與衝突,有和好也有冷戰,然而四年就這麼過去了,大家經歷了相同的課程與實習,最終都將告一段落各自走上不同的打算,恭喜B03,我們畢業了,也希望永遠不忘記那一句:

「你好,我是你的物理治療師!」

(作者係PT103大學部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