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7/1 WCPT與台灣學生有約-會後心得

圖一、APTSA-HQ與WCPT CEO Jonathon合照

台灣物理治療學會今年特邀WCPT的CEO Jonathon Kruger到台大以及成大開課演講「LEADING FOR CHANGE」,分別為學生、以及各位職場中的前輩們分享他過去20多年來行政工作、倡議、領導的經驗,也分享挪威的物理治療師們爭取「Direct Access」的過程,從過去成功的案例中去了解哪些改變發生了?誰完成了這個目標?以及為什麼可以成功?整個課程的核心架構都告訴我們要著眼於三個大的面向:1. 希望看到的結果2. 目前的情勢3. 該用怎樣的策略。

挪威的物理治療可以成功的爭取到direct access是透過整個物理治療組織的力量,舉辦各類活動,爭取大眾的關注,讓社會漸漸了解什麼是物理治療、物理治療的專業價值;除了大眾的認同以外,政府官員的支持也很關鍵,法規的變革也需要政府官員的協調和推動,才能從根本的層面保障直接照會的權力。

透過挪威的例子,課堂中Jonathon希望我們自己分析台灣的物理治療發展現況,才能想到適當的策略去改變,以下是我個人的觀點:法律限制台灣的治療師有直接照會患者的權力,所以一般民眾都得先透由醫師的轉診,才能看到物理治療師。加上「物理治療師」對民眾來說,還不是一個耳熟能詳的醫療人員代稱,即便是年輕一代都不見得明白「物理治療師」中的physical跟physics間的差異。中南部的民眾相較於北部,多數都曉得「復健」,再來才是「物理治療」,但其實更多時候中醫、跌打損傷、整復、傳統醫療才是大眾在肌肉骨骼系統傷害的時候的首選;在大眾觀念裡,復健或是物理治療,多數時候是「嚴重」的患者才需要去看的科別、然而物理治療師四大科能發揮的不僅有恢復功能,也能透由衛教、體適能的篩檢、健康促進等積極地的從「預防」的角度去避免失能。

從民眾的角度

1.法律限制治療師「直接照會」的權利,患者不能直接看物理治療。
2.物理治療」這個名詞對於民眾來說還不是很熟悉;對年輕學子來說中文字面的physical 與physics是一樣的字。
3.對中醫、跌打損傷、整復、傳統醫療的印象根深柢固,對物理治療的印象更多是熱敷、電療。
4.復健/物理治療是「嚴重」的人在做的,做復健/物理治療感覺很嚴重。但其實物理治療可以做到「預防醫學」、「健康促進」的功能。

醫療人員對於物理治療師的角色,因為健保給付的規定,僅六科醫師可以直接轉介物理治療師,且複雜程度也僅有復健科醫師能夠申請,多數也並不是那麼清楚物理治療師的角色與功能。另外物理治療師專業發展走向獨立的道路,可能會對其他專業造成一定程度的壓力,但部份患者的問題並非總是需要醫師診斷後才能夠處理,有些已經是穩定長期的痼疾,若每次都需要經過醫師的轉介,其實也消耗不少醫療資源、以及專業人員、患者的時間。當治療師有足夠的鑑別診斷能力可以獨立看診,一些骨骼肌肉系統問題、或長期的痼疾不須透過醫師的轉診,應能一定程度減少其他醫療人員看診的數量、負擔,也減少病人為了拿到轉診單再看物理治療,中間時間與健保資源的浪費。

從醫療人員的角度

1.健保規定六科醫師轉介才有給付、複雜項目僅復健科醫師可照會,其他專業對於物理治療的了解有限。
2.物理治療師的專業獨立可能造成其他專業人員的壓力。

  

圖二、Jonathon與會台灣學生合照

如果針對上述提出來的想法去設想可能的策略:對醫生的敬畏可能跟過去受到日本殖民的印象有關,日治時期的醫療體制是以醫師為中心,再來才是allied health,加上「復健醫學」專業發展相對來說較年輕,所以很多人並沒有很明白這個專業的角色,多數人想到復健會想到的是中風、小兒麻痺、腦傷等等,感覺應該是嚴重的人在做的。後來從復健醫學中獨立為物理治療,許多人對這個醫療人員的名詞並不熟悉,有效的策略可能包括上電視、透過傳媒(網路、youtube、寫書)、義診、衛教等方式,或是結合長照的政策,更積極的進入社區給予民眾健康促進的觀念、以及體適能篩檢的服務,讓民眾進一步理解物理治療除了恢復功能還能預防失能,也讓這些角色跟物理治療師的名字聯想在一起。對於醫療同業的顧慮,分成對內、對外兩個面向:對內(對於物理治療師)專業的獨立會帶來更大的自主權,相對的也帶來更多的責任與義務。過去的學校的教育並沒有那麼注重鑑別診斷、影像判別、臨床推理,這樣的改變一時間並非所有人都能做得到,也許可以透過補齊學分、或是提供足夠的教育訓練來彌補。對外(對其他的醫療人員),首先必須要讓其他專業了解物理治療師在骨骼神經肌肉系統的專業能力,治療師的專業可以協助其他醫療人員更快速的判別患者的問題、判別是否需要轉介給醫生等類似gate keeper的功能,這樣也能減少其他醫療人員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