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訪英國劍橋科學週與臺大杜鵑花節

很感謝曹系主任、老師同事們及科技部支持,讓我有機會來到英國伯明旱大學客座研究半年。赴英國伯明瀚大學訪問研究於2017年末。過完冬天,春暖花開之際,瀏覽到劍橋大學的科學週活動,內容包羅萬象,校園各學院、實驗室、博物館及圖書館,都開放給普羅大眾。劍橋是古老與現代、期中大學城居民與大學師生、學院社區與學術機構以非凡的方式融合。劍橋歷史建築留存,城商賦予劍橋現代氣氛。充滿生機活力帶領英國教育乃至全球學術。八百年歷史,帶來自然人文的融合。植物,磚石,流水都傳講故事。儘管現代科技飛速進展,劍橋中康河淺流,節奏傳遞,傳遞精神力量。

剛好趕上科學週的校園導覽,導覽員是「藍牌」(THE BLUE BADGE)導遊,受導覽協會認證。帶我們看牛頓的那棵蘋果樹(圖),看到提出血液循環的哈維之塑像,還有雙軌螺旋DNA的故事,許多科學家的發明,有的得到名,有的沒有名,但得到利,也有的都沒有。

上個週末才去的不來切利花園,聽到劍橋書生報國的故事,於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以科學長才Alan Turing 以破譯截獲編碼信息,使盟軍能夠在重要交戰中擊敗納粹,幫助贏得戰爭。見到他的大名在國王學院的城牆外。Alan Turing,(1912年6月23日-1954年6月7日)被稱為計算機科學家、數學家、邏輯學家、密碼分析學家和理論生物學家,視為計算機科學與人工智慧之父。劍橋大學國王學院的電腦房現在以他為名。

舊的物理實驗室,老卡文迪什(Cavendish)實驗室,建立於1874年的維多利亞式建築。多少諾貝爾得主工作的地方?1904-1973年間超過20諾貝爾得主。包括1953 Watson 及Crick 提出DNA雙軌螺旋模型,開啟分生遺傳大門。較不為我們所知的女科學家Rosalind Franklin在這發現的科學競賽過程,是解出關鍵線索的重要人物,2003國王學院將一棟新大樓以她命名。經過一間小酒館,就是當年有重大發現時,非正式的第一個發表慶祝場所。

登上聖瑪麗亞大教堂,是歌德式建築,一百級螺旋台階,可以到頂端,鳥瞰劍橋,三一學院,國王學院及國王學院禮拜堂盡在眼底(圖)。三一學院的校友錄像是英國科學文學使的名人錄。包括培根,牛頓,羅素等,30為諾貝爾的主。

位於劍橋西區的新的物理實驗室,新的MRI儀器就在那裡。新式的建築,新的設備。遇到從香港來英國念中學的小女生,開心的介紹位於實驗室走廊的展示儀器,說這是他一直想看的儀器:可以看到粒子的衰退。原來他從小立志要念劍橋,現在念西敏中學,正在申請劍橋。小小年紀,正一步一步朝向自己的目標前進。

新的物理實驗館,用帳棚佈置成星空,讓孩子們開始模擬的太空。實驗室有科普的手作實驗給大一點的孩子操作。走廊上是各實驗室的短片或海報介紹,實驗室門口有留名單,若對實驗室正在進行的研究有興趣,也可以留下EMAIL聯絡。各年齡層的科普教育都兼顧!

剛好又是畢業日,在路旁看著群群的師長帶著年輕學子,穿著學士服,在校園移動,畢業典禮由副校長主持,維持使用拉丁文的傳統。看到學士服的披肩其實是修士服的帽子放下。去美國唸書,去澳洲進修,原來看到的都是發揚傳承於原創的英國,尤其是古老的劍橋和牛津。巨人的肩膀,造就新的一代的傳承。對傳統的珍惜,鼓勵新的一代再創高峰。

蚱蜢鐘(Grasshopper Clock)於2008建成,是劍橋新的景點。是一隻蝗蟲吃時間的時鐘現代裝置藝術,提醒我們把握時間和時機,也強調科學家的努力都應得到應有的尊重和實質的回饋。

傳承的劍橋,自然的垂柳,清新年輕的大學城,充滿書卷氣質的學術重鎮,活生生的成長的城市。谷歌一下徐志摩的再別康橋,終於能夠稍稍體會,詩人在我心目中的科學重鎮、所發抒情:

尋夢?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輕處漫溯,

-----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

  

圖一:劍橋三一學院前,牛頓的蘋果樹

  

圖二:走訪八百年歷史的英國劍橋,重視傳統價值與充滿好奇與探索的心靈

今年按往例去參觀杜鵑花節小巨蛋的學系博覽會,每個學院學系都挖空心思展現學系特色(圖三)。年輕的大學生對這更年輕的高中生,熱心滿臉疑惑的家長對著穩沈著的教授,展開一場場急切提問與溫和平穩的解答,讓小巨蛋充滿熱絡的氣氛。

由於人工智慧(AI)與機器人發展的技術革命,帶來重大改變,AI的現在與未來是當代新興議題。由新成立的人工智慧與機器人研究中心,配合杜鵑花節,舉辦Open House Day。中心舉辦國內外專家專題演講及研究團隊成果展示,開放參觀。介紹AI於認知心理學,工業製造,及生物醫學領域的應用,以活潑動態方是示範,體驗機器人帶來的衝擊。研究題目包括:未來智慧生活的人機情感交互,機器人於外科手術應用,影像診斷,學習打太極拳,以機器人手擬人撰寫書法,會爬樓梯的車子展示等。

臺大貢獻於宇宙的精神,也致力於推廣科學教育及傳遞研究新知與歷史,於杜鵑花的盛開季節,一方面啟發傳遞年輕學生對知識的興趣,另一方面鼓勵社會願意投入參與科學研究,也是跨領域的交流機會。對學校學師生,是展現自特點和優點的機會,體現學校歷史精神的傳承,是多元又實現多角度目標的科學教育活動。期待明年杜鵑花開,校園以創新的面貌,豐富多元的內涵,迎接訪客,傳遞臺大精神。

圖三:杜鵑花節學系博覽會

(作者係系上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