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同天院士講演的啟示

當了三十年的老師,我一直以為我是一個很努力於教學的老師,但是面對八年級的新世代,在師生關係上我總有說不出的苦惱。不知道要怎麼教,才可以激勵他們向學的心,才可以讓他們瞭解正確做事的方法。尤其這幾年,開始到大陸教學,面對求知若渴的對岸青年,憑良心說,教他們的愉悅感高出在台灣教學許多。我十分擔心我們的下一代缺乏競爭力,未來會被時代的巨輪所吞沒。本持著這個心,剛好生命科學院有這樣的講演,我就報名參加了9/5的講演。一個下午,就在大師的輕鬆對話中度過,大師四兩撥千金的啟迪令我拜服。以下讓我說幾則大師的提示,希望我們在面對新世代的師生關係上能有新的突破。

 

孫院士一開始就從主持人的介紹中點出做學問的樂趣。主持人說孫教授演講十分精彩,但不容易請來。他開玩笑地說他知道孫院士喜歡釣魚,所以他們在想將系館後院的魚池開放給孫院士釣魚,以增加孫院士來台講演機會。這不過是一個玩笑性的說法,沒想到孫院士回應說:釣魚的樂趣在於釣不到的狀況下還釣得到,如果都是釣得到,那就沒有樂趣了。做學問何嘗不是如此,孫院士的句句珠機從一開始就讓我感受到他的幽默以及挑戰現況的特質。

 

他在講演過程中,沒有告訴我們答案,但是不斷地拋出各類問題,讓我們反思,字字句句都讓我們從頭去思考研究生與指導教授間長年存在的問題。他讓我們思考研究室到底是培訓研究生的地方,還是論文的生產地(training vs. production)?研究生到底是研究合作者,還是廉價勞工(independent colleague vs. cheap labor)?他提醒我們:同一個研究生有很多老師的教導,但是教授的教導間存在一不致的想法,容易造成學生的混淆,如何讓這些學生學習異中求同的思辨是指導老師的責任。他建議老師們最好組一個一起教學的團隊,利用團體學習的機會,求得一致教學的成果。他也提到研究生的錯誤的容許程度,學生可以從犯錯中學習,但教授需對這些錯誤進行風險評估,要在某一程度下讓他從錯誤中學習,但是又不要讓他的錯誤影響到整個研究室所有學生的權益。

 

孫院士指出師生關係上,首重作事方法的培養,方法得當,則事半功倍。他說學生有三種類型,A型學生只要加溫一點就通,馬上就可以看到成就;C型則是費很大力,拖到池邊,也不會喝水(you can lead horses to water, but you cannot force them to drink)。前者不需要老師太多,後者則是白費力氣;所幸大部分的學生都是介於中間的B型,需要老師適度的協助,才能夠有突破的發展。然而老師要拿捏的是不至於傷害師生關係的加熱程度,也就是適度的讓學生獨立研究。他倡導應該教學生科學研究的方法,應該列為必修課,主要是教導他們如何獨立做事。一般研究生會獨立做事,有兩個極端的狀況:有學生想對老師做最好的呈現,所以他的作業都是到期末時才讓老師看,稱為完全獨立(total independence);也有學生則是隨時問下一步怎麼做,是完全依賴(zero independence)。他指出獨立研究並非學生與生俱來的權利,必須依7167獨立能力的演進、獨立的程度、責任感的大小、可能錯誤的嚴重性、過去的成功率、溝通的狀況等而有所不同。

 

以上種種,是我就記憶所及記錄下孫院士的講演的部分精彩內容,在寫得過程中,總覺得不及院士的風采之萬一。孫院士演講引起很大的迴響,有許多人問問題,其中有一位教授問到學生失敗時常常會有挫折感,要如何處理?他說:如果學生知道失敗的原因或是知道失敗後如何補救,就不容易會挫敗。這是我們在輔導學生時要注意的,不只是要陪他們走過失敗的痛苦,更重要的是讓他們看到未來。

 

非常感謝生命科學院舉辦的這個演講,讓我在開學前能親炙大師的風範,更難得的是從大師的深入淺出的提示,讓我在炎炎夏日有醍壺灌頂的清涼。最後提醒大家的是下次院士如果來台講演,我極力推薦大家去聽他的演講,真的是「太棒了!!!」

(照片出自: http://120.126.44.86/rd_system/newsletter/201103/ymrnd201103_sun.htm)

Dr Sun's laboratory: http://sun-lab.med.nyu.edu/

(作者係母系1981年畢業生,現任母系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