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覺回饋量化研究

這是一件工研院委託台大醫院的學合計畫,而此計畫的主持人為賴金鑫教授,當初剛進來碩士班時接下了計畫研究助理,就開始一系列的相關實驗,而這個計畫主要內容為設計一平台來研究是有否有任何方式可以做觸覺取代,日常生活中常常需要藉由觸覺來辨識很多事情,像是觸摸到表面是粗糙或是平滑等,而視傽患者更是需要藉由觸覺點字卡來閱讀,而觸覺要如何量化,觸覺要如何定性呢?而這個實驗藉由一系列的人因實驗來讓不同的受試者評估如果提供不一樣的磁場刺激,因此工研院設計了不一樣的電極圖騰,而電擊圖騰上覆蓋絕緣層後,藉由通過的電流產生磁場,而手指的皮膚受器在觸摸的過程接收到磁場的刺激後會產生感覺神經衝動,而藉由這樣的方式來產生觸覺。

而現今的研究大多會設計多組的刺激電極陣列,來達到產生多樣化感覺的目的,而藉由不一樣的電流參數,如波形、相位、頻率,振幅等,可以產生不一樣的刺激大小或刺激型態,而藉由隨機分配測試參數或是測試電極來評估正常受試者會有怎麼樣的反應,因此使用了較嚴謹的實驗測試流程來達到觸覺量化的目的,但是由於目前計畫的電極設計障礙,目前仍然無法產生不一樣的感覺型態,但是已經成功地讓觸覺量化的實驗方式。

而觸覺取代的磁場刺激未來可以發展在平板電腦、虛擬實境、聽障輔具等發展,只要在平板電腦觸控螢幕上塗上有圖騰的電膠,就可以提供視、聽之外第三類感覺回饋,而部分聽障患者可以藉由觸摸人體喉嚨的震動來感受說話的內容,而這樣的磁場脈衝可以產生的就是震動的感覺,因此可以藉由不一樣刺激出現的頻率而產生不一樣的語音訊息來達到聲音震動的取代,而前更朝著多電極陣列來產生粗糙或是細緻的差別發展,而嘗試製造不一樣特性的觸覺。

(作者係碩士班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