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事與做人

  • 2019-04-17 21:22:38

炎炎夏日,同學們考完期末考,多數安排了豐富的暑期活動,其中,很多同學把參與各式社團服務活動規劃在行程內。大學生能參與課外服務,無論是系內系外、校內校外的活動,都是值得鼓勵的,這也是為什麼,在暑假還未正式開始時,老師們已開始討論課程中所謂的隱性課程與如何深植素養,而課外服務活動即是老師們認為重要的教育機會。

在我們系的核心能力中,包含『人文關懷』與『服務倫理』,然而一樁樁的事件,讓我們思考,『素養』這件事,應該在何時教育?『專業素養』似乎應在專業養成的過程中培養,但是,成為專業人士之前,做一個『好的人』或是『好孩子』,是每位同學已經養成的嗎?是家庭教育的責任?幼稚園?國小國中到高中老師的教育責任?大學教育的責任?亦或是每個人自己應該為自己負責呢?

無論是怎樣的服務隊,在出隊前領隊的老師或學長姐,往往比較擔心新加入的同學們專業能力不夠,無法好好參與服務,因此,行前訓練常著重於能力的訓練;於是乎,要去進行體適能檢測的,我們會先安排體能檢測的教學,讓同學反覆練習,甚至模擬演練當受試者一湧而入時要如何應變;要去做防護的,也要對運動傷害有瞭解,要有貼紮訓練……。然而,最近發生的事件,不是同學們技術不好,也不是應付不來川流不息的受試者,而是同學們太閒時在環境中亂走亂動,引致對方單位的不滿,我相信,那樣的不滿對象可能不是某同學,而是臺大物治系或臺大吧?

這次的事件,讓我學習到必須重新organize行前訓練的內容,態度與素養的提醒,要放在行前訓練中,要告訴同學,除了出隊的基本專業能力外,必須有好的行為(從小聽慣的服裝儀容、準時、守規矩、不亂動別人東西……),這些從小被說是好孩子的行為準則,似乎依然是影響整件事成敗的關鍵。

103/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