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賓演講 - 「探討義肢適應中的人為因素」

惠婷學姊資歷豐富精彩,本系碩班畢業後赴美國內華達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跨領域健康科學進修博士,畢業後赴德州Baylor Scott & White Research Institute 擔任博士後研究員,目前在陽明交通大學任教。此次演講是關於如何訓練截肢患者恢復日常生活的功能。影響截肢患者要恢復到日常生活主要有三個層面,義肢的使用、感覺神經的改變、以及骨骼肌結構改變。主要有四個因子可以幫助患者恢復,分別為執行復健、經濟狀況良好、以及截肢前的就業情況、及穿戴義肢的活動力良好。物理治療師可以介入的部分主要是執行復健與改善穿戴義肢的活動力。研究中發現有幾個因素可改善患者使用義肢的品質:一、自主性動機(autonomy)增加,例如讓患者自由選擇喜歡的義肢顏色、外觀、外殼可以讓病人滿意度提高,並且能夠增加患者使用義肢的動機、讓患者感覺義肢功能良好。二、增強患者期望(expectancy),若患者有較佳的恢復信心,可以預期會有較好的復健成果。三、注意力轉移到專注於外在事物(external focus),讓專注力放在身體遠處,會有更高的活動靈活度與高效達成目標。

在台灣對於截肢後的患者的後續處理,主要有兩個選擇,一則在醫院製作義肢,復健部分也是由物理治療師執行專業的復健計畫及評估。二則可以交由義肢廠商製作,但後端的復健人員也是由廠商處理。在國外則是由領有製做義肢執照之專業人員負責執行,因此義肢品質穩定,或許台灣未來也可以朝國外的制度發展。

圖一:感謝錦旗頒發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