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攝影新手的幾個要

編者按:洗鏡光老師是DCView的高手,擁有多年攝影經驗,文章常有獨到之處,本文是經洗老師同意後的轉載,原文:洗鏡光,DCView.com達人(http://blog.dcview.com.tw/article.php?a=Um8JaVAwVmI%3D)

 

==================== 本文開始 ======================

 

這一篇是幾個「要」,當然也是個人的看法,也是自己走過攝影路的經驗,在這兒提供給您參考。

要讀相機手冊、而且要仔細讀

不錯,目前的相機手冊很少有寫得好的,但是也只有隨機而來的手冊會告訴您如何使用手上的相機,所以無論如何都得把這本手冊讀得滾瓜爛熟。近幾年來,我發現不讀手冊的新手似乎不少,因為論壇上問如何操作的人愈來愈多。這有兩個可能,一者是新手不讀或不想讀手冊、一有問題就發問,二來可能是買了二手機器但卻沒有附手冊,前者有點偷懶而後者情有可原。

如果您是很新的新手,最好的讀手冊方式就是把相機與手冊帶到光線充足而且景物十分有變化的地方(譬如公園),依手冊的說明一頁一頁地拿著相機操作、拍攝,看完一個短單元後立刻檢查拍下來的照片,若發現有不對(或奇怪)的地方就重頭來過,到完全了解操作方式與拍攝結果的關連後才進入下一個單元。實際操作與拍攝是了解一部相機的最直接方式,您的經驗就由此逐漸累積,於是讀到手冊後段時才能體會到為什麼需要這些進一步的技巧或功能。

如果您對攝影有點了解,就不妨有系統地讀手冊。一部數位相機至少得提供曝光、測光、與白平衡的控制,所以拿到相機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出如何選擇光圈、快門速度、敏感度(ISO)、以及曝光補償,第二件事是找出有那幾個測光方式、與如何選擇,第三件事是找出自定白平衡的方式。弄清楚這三項基本功能後,使用上應該不會有什麼困難,其它部份可以慢慢補足;在找其它功能時,請善用手冊的目次與最後面的索引。

另外要提醒新手的是,在操作說明方面沒有任何一本書可以取代手冊,所以千萬不要認為買一本好書就可以把手冊放一邊。書的重點是傳達觀念、知識與技術、是廣泛的,手冊教您使用手上的機型、是專門的,兩者不能混為一談,但卻相輔相成。

要多讀書、而且要讀好書

與攝影有關的知識可以粗略地分成硬體與軟體兩部份(見下圖),硬體部份有光學、機械、電子等的科技知識,對一般愛好攝影的朋友來說這一部份並不重要,因為縱使知道了也未必對拍攝照片有多大幫助。軟體方面可以大致上分成兩個單元:藝術與技術。藝術單元指的是與藝術創作有關的內容,譬如美學、色彩運用、設計、構圖、表現方式等等,它不見得與攝影有關,但若缺乏這方面的知識與修養,拍得的照片就乏善可陳。技術方面的知識大體上就是為了達成藝術表現所需要的技巧,這包含了測光與曝光,光圈與快門的效果,燈光、鏡頭、白平衡、後製技巧等等,我們一般說學攝影指的多半是這方面的技術知識。

除了那些經典讀物之外,判斷是否是好書常常因人的知識程度以及偏好有關。好比說,我們很難期望新手讚賞一些比較深奧的攝影技術著作,因為他們在技術上還沒有到那個層次或是沒有需求;同理,我們也很難讓對攝影內涵與哲理不感興趣的人欣賞Roland Barthes的Camera Lucida(明室)這一類被人傳頌的著作。所以,對新手而言不妨找讀得懂、看得順暢、學得到東西的書。在找書時記住要看那些教您基本道理、以及解釋為什麼要這樣做的書,而不是那些只告訴您如果這樣(譬如拍夜景)就如此這般的書;前者教您如何捕魚、學會之後有一技之長可以隨時捕魚吃,後者只給了您一條魚、沒有教您長遠的技巧,吃完這條魚就不知道下一條魚在那兒了。新手的第一本書不一定得是什麼世界經典名著,但卻一定得教您基本素養,讓您讀完之後可以站起來、自己迎向攝影世界,接下來才有能力欣賞並且閱讀進一步的好書。

在多讀書方面,新手也不必(事實上也不能)侷限在攝影技術層面上。不錯,沒有好技術修養拍不出好照片、或至少是拍不出心中期望的照片,但有了好技術而缺乏一雙好的攝影眼(或說得更廣泛些、有好的藝術修養),您或許可以拍出面面俱到四平八穩、但卻平淡甚至匠氣十足的作品。要克服這一點,就不能不讀一些藝術方面的入門書、並且多看真正名家的作品。古話常說取法乎上得乎中、取法乎中得乎下,如果您能夠常看世界級名家的作品、並且嚐試分析模仿,您可能會得到名家作品中的某些精髓,從而發展出自己的風格與想法,這樣做總比模仿程度只比您高一點的作品好得多,因為模仿他人的作品大概只會落在被模仿人的後面。

模仿他人作品並不可恥,怕的是自己一輩子都在模仿。在學習的過程中大概都是從「見山是山、見水是水」的模仿階段開始,就怕學不像。久了之後就會進入急於求創新求變化,擺脫模仿的「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的層次。一旦超越了這個層次,心中不繫模仿或不模仿的念頭,就再度回到「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的自由創作階段。當然,這並不表示從此就擠入世界名家之林,因為這是各人天份再加點運氣的結果,但至少在創作時就不再有所牽絆。因此,建議您多看名家、特別世界級名家的作品集與畫冊。

在欣賞或研讀名家作品時,新手不妨把下面幾點牢記在心上,隨時從他人作品中尋求解答,然後自己模仿一番。(一),作品中的光與影、明與暗的層次、色澤是如何安排的?為什麼這樣安排使照片出色?(二),拍攝的角度為何?為什麼要用這個角度拍攝?(三),畫面的構圖方式明顯嗎?各被攝體間的主從關係為何?您如何看出這一層主從關係的?用獨特的透視效果、佈局、角度、景深、或是其它因素?(四),看到這張作品的感覺是什麼?這個感覺從何而來?與前三點有關、還是其它原因?

這是為新手而設的幾個基本問題,隨著技術進步、視野加寬,就會想到更多更獨特與更深入的問題。但不論如何,最後總是歸結到找一個類似的景,依自己的分析與經驗拍攝一次,修正想法再試一次,看是否能重現原作的意境,日久之後就必然有所領悟,然後才能跳出模仿而進入更高的層次。

 

要問為什麼、而不只是怎麼做

以前提到了很多次,初學攝影時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做」比知道很多「若如此則這般」的規則重要得多。最基本的攝影知識並不多,如果了解這些基本知識,而且也知道「為什麼」,於是在不同場合就有能力舉一反三,拍出好照片。反之,如果只知道許多規則而不知道「為什麼」,一旦碰到規則中沒有的場景(或前提)就可能慌了手腳、完全不知道如何應付了。

我常在論壇上週期性地看到新手問:夜景如何拍、煙火如何拍、水流如何拍、近拍時如何前後都清楚、如何讓前景模糊背景清楚(或背景模糊前景清楚)等等。問題的答案不都是光圈與快門的選擇嗎?要把動作凍結用高速快門、要把動作拍得模糊有移動的感覺就得用慢快門速度、要被攝體前後都清楚得收小光圈、要前景模糊背景清楚就開較大光圈以背景對焦等等。所以,若真的了解光圈、快門速度、與對焦的原理,以上問題的解答都是輕而易舉的,充其量就是先視實際需要猜個合理的值、再試拍若干次來定出最佳的組合。

總之,新手最需要的是紮實的基本知識以及由此出發的思考能力,不懂而提出問題時應該要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做,切忌只想知道「如何做」。這樣,您的知識與技術才會愈來愈堅實,也愈來愈有能力獨自解決困難的問題。

 

要放開心懷、接納各種風格與流派

在初學攝影時最好放開心懷接納各流各派,而不是立定志向只拍某種風格。我常看到一些新手學攝影的原因是要街拍、要拍日式風格、要走商業攝影的路等等;有大志與方向當然是好事,但我個人總是覺得在開始時不要把自己綁在一個小圈圈裡頭坐井觀天,而得放開心懷去了解各種風格與流派,這樣才有機會拓展自己的視野。

了解各種風格、流派與它們的演變的最好方式,就是好好把一本攝影史的書從頭讀到尾。好的攝影史課本至少會從1839年攝影誕生講起,再介紹十九世紀後半的攝影思潮,然後進入二十世紀各種派別的起源、主要想法、發展、興衰、與名家以及代表作,通常書中還會有近二三十年來各種攝影的類型。在看攝影史的同時,您不妨找書中名家的攝影集好好欣賞、分析、揣摩,這樣讀完攝影史的同時也看過不少名家之作。

很遺憾的是,國內攝影史的書不多,縱使有也很可能因為著作權的問題而使書中沒有太多照片,讀起來有點隔靴搔癢;而且國內也很難找到國外名家的攝影集,找到了可能也不便宜,於是圖書館或網路也許就是知識與資訊的主要來源。另外,您不妨到Amazon.com甚至eBay上挑自己想要的二手書。因為台灣與日本比較近,市面上有很多不錯的日文書,但切記要心胸寬廣的主旨,除了日文與中文書之外也得多看歐美書籍。

 

要學會觀察

在上一篇幾個「不要」中提到不要養成Trigger-Happy的習慣,並且也談到觀察與思考這一回事,此地把這個說法再做延伸。

觀察可以分成兩個層面來看。就新手而言不妨這樣想,看到一個景時有沒有先從各個角度瀏覽一番,看看能否從光與影、明與暗的對比、色澤、佈局與線條(不是構圖)上可以給您一個驚奇、或是能感動您的一個畫面。您不妨在這個景四週走走、上下打量、遠近都看看;不但要看大處,也要注意到景中細微的地方,往往一草一木甚至於一個石頭都有可能給您一個驚喜成為一張好作品。知名的大師(比如Ansel Adams)為了心目中的光影,往往會等上大半天而拍不了一張照片,雖然今天數位攝影方便多了,但用心觀察一個景、再思考如何拍攝,對新手而言仍然是值得學習的一課。

看出了光影、明暗對比、佈局等等之後,下一個層面就是「看」出如何拍攝。對新手而言,建議您回到二十世紀前半段由Edward Weston與Ansel Adams等人提創的pre-visualiztion技巧(Edward Weston的這篇文章講得很透徹)。選擇好拍攝角度與構圖後,您不妨把整個拍攝過程在心中思考一遍,想一想這幾個問題:(一),要如何曝光?選用的曝光方式會不會使亮部泛白或暗節幾乎全黑,因而失去細節?(二),如果真的如此,拍下來的影像中細節還剩多少?(三),用軟體後製的什麼手續可以救回來、重現實景中的細節?(四),如果救不回來,能否犧牲這部份細節?如果能,對畫面的影響有多大?如果不能,換個角度、換個構圖、甚至換個時間(如果可能的話)會不會有更好的效果?(五),拍得的影像究竟與心中的想法有多大差異?從這個差異出發從頭來過,有沒有更好的結果?

Pre-visualization的意義是在拍攝之前用您的知識與技巧預先看出拍到的影像的最終成果。換句話說,pre-visualization把按快門前對實景的觀察、到曝光控制、到軟體後製看成是一氣呵成無法切割的整體,按快門之前就預先「看」到最終成品與處理的過程。對新手而言,這樣的整體性訓練雖然比較難、要求比較高、而且也比較複雜,但卻是很有意義的磨練;把這個程序練熟了之後,不必用相機也可以享受「拍照」的樂趣。

 

要了解器材與拍攝的目的

新手的器材多半是很普通的,因為這一套器材的主要目的是學習攝影,由此而了解攝影的基本技術、培養出攝影的眼光、並且享受攝影的樂趣。所以,若手上的器材不完美,我們應該了解不完美的器材並不是阻擋學攝影的絆腳石,不完美的器材在能人手中仍然可以拍出動人的作品。攝影界曾經流傳過一個故事(來源待考),據說Edward Weston(二十世紀攝影界舉足輕重的人物,見這篇文章)曾經在1920年代用5美元代價(大約是今天200美元出頭)弄了一個當時很流行的Rapid Rectilinear鏡頭,品質十分普通,但Edward Weston卻用它拍了很多動人心弦的作品。再者,十九世紀末與二十世紀初的器材(特別是鏡頭)的品質,與今天的相比有相當大的差距(請看Dallmeyer Rapid Landscape百年老鏡這篇文章),但當時知名與不知名的攝影家就用這些不完美的器材紀綠了許許多多傳世的影像。因此,新手應該要了解到器材的目的是在拍攝照片,所以得儘可能發揮器材的長處、了解並且避免器材的缺點,如果照片中有「物理」上的瑕疵(比如雜訊、景深不夠淺、鏡頭不夠銳利等等),那畢竟不是您的過錯,您只是沒有(或無法)避免它而已。一張感人的照片是它的意境、以及所傳達的訊息,而不是完美無缺的物理特性;事實上,史上很多傳世傑作的顆位很粗、邊緣鬆散、不夠銳利等等,但不完美器材所產生的缺陷卻一點都不會令這些傑作失色。

或許您會說,我不是大師、沒有大師們駕馭器材的能力,所以必須要把器材昇級。一旦這樣想,您很可能就跌入玩器材的陷阱,因為完美無缺的器材並不存在,把器材昇級之後沒多久眼界高了、又發現不完美的地方,因而燃起下一波昇級的想法,於是週而復始,心思儘在測試器材的完美程度上,攝影樂趣與攝影藝術早就拋到九霄雲外了。我的看法是,一位剛入門的新手沒有必要在追求器材、拍攝沒有「物理」缺點的照片上下功夫,而應該學習與不完美的器材為伍,儘量發揮手上器材的功能與特色,我們只要想到五十年甚至百年前先輩的器材並不出色,但卻留下傳世傑作,或許就知道追求器材零缺陷並不是學攝影的當務之急。等到自己的技術與修養都成熟、而且財力也足夠了,再追求極致器材也還不遲;大家或許都知道法國大攝影家Henri Cartier-Bresson用Leica拍下不少經典傑作,但據他自己的說法,他是從父親給他的一台盒子相機開始學攝影的。

 

要致謝

很多新手愛上網或在論壇發問,我們常看到好心人一長串的解答,但問問題的人問過之後卻自此不見蹤影,我個人覺得這是極端不禮貌的行為,通常不會再回答這類網友的任何問題。我們想想,每一位回答問題的人、特別是花很多時間提供詳細解答的人,雖然他(她)們未必期望一句謝謝,但是初學者的一句謝謝會讓幫您解答問題的人心裡頭舒服,幾次下來就會認識您的名字或暱稱,往後就會更有願意提供仔細的資訊。事實上,依人與人相處的基本禮儀來說,當您從他人得到免費的服務後,說一聲謝謝實在是應該而且是輕而易舉的。

 

要有攝影道德

我也說不明白什麼是攝影道德,大致上就是把日常生活的道德規範(與禮貌)用在拍攝的場合,最簡單的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好比說,在佔位置時是否會擋住他人的視線;用閃光燈時會不會影響到不相干人等的眼睛(譬如玻璃或鏡子的反射光就很令人不舒服);在拍攝時是否會因為效果而毀壞或搔擾當地的景觀或原生動植物;當您背著大背包扛著加了閃光燈長鏡頭的相機時,有沒有想到背包會擠到別人、閃光燈或長鏡頭會打到旁人;不要把雜物(比如底片盒、拭鏡紙、水瓶、飲料盒等等)隨手丟棄、最好丟到垃圾桶中或帶回家(或旅館)處理;會會幾個人一起拍攝就高聲喧嘩、目中無人到令他人不快;會不會因為手上有高檔器材就對週圍用普通器材的影友露出不屑的眼神或說出不中聽的話,甚至趾高氣揚(真實故事:有一次在國外某名勝拍攝時,先到最佳位置的是一位穿著隨便的中年男士、正在用小傻瓜DC為同行女士攝影留念,接著來了一位穿著入時帶了Nikon D2X與AFS 80-200 f/2.8而且背上還背了背包的影友,後者等得似乎不十分耐煩,然後晃了晃手上的高檔器材、用幾乎命令的語氣要求前者趕快拍完走人,前者說了聲對不起就走了。看完風景後到停車場準備開車,看到後者在一台Toyota Camry旁邊正在收拾器材,Toyota Camry旁邊停了一台極為漂亮的傳奇性銀色McLaren F1,我與內人不約而同駐足欣賞這台很不容易看到的跑車,然後前者出現走近這台McLaren F1,我們禮貌地稱讚這部好車,男士車主客氣地為我們介紹了這部車的特性,發動離開之前還對拿D2X的後者禮貌地說聲再見,要是我是後者我一定無地自容)。這些項目實在太多、無法一一列舉,反正是若您不希望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就不要去做。

另外,更重要的是不要為了任何目的或有任何藉口、在沒有原作者同意或受權前剖竊或抄襲他人的照片與文字。請牢牢記住,剖竊或抄襲是可恥、可惡、兼違法的行為,初學者實在不必冒這個風險。

 

結論

這篇仍然不會有結論,不同的人在不同環境下就會有不同的想法,當然就會有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認知,因此以上幾點僅供參考,您不妨博採眾議整理出您自己的觀點。從下一篇起就要說一些技術面的課題了。

(作者係DCView上資深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