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拉松二年級生雜談

近年路跑活動方興未艾,吸引許多人參與。而邁入馬年,在媒體的推波助瀾下,有不少人馬年目標就是跑"馬"拉松。身為馬拉松二年級生,看到這個現象,想分享一下馬場心得,祝大家初馬成功。

許多對於馬拉松的刻板印象是"無聊"。持續單一動作、少有速度相仿的同伴或許是主因。本人平日訓練大約是8公里,在路程中,除了觀看路邊的風景,還真的沒特別的事情可做,尤其是相同路線,最後也沒新鮮感,只能"大家來找碴",希望培養出阿奇老師般的洞察力。不過,這也是與身體對話的時間。注意自己的腳步,覺察足底是哪處先著地;感知自己肌肉出力,了解肌肉不足與緊繃之處;聆聽自己肺部與心跳,體驗最大心跳的感覺...等,都是我在慢跑時會做的事。早期剛開始時,曾要求自己速度而忽略了身體的強度,讓自己髕骨肌腱疼痛好一陣子,後來調整慢跑心態。這些改變,也增加了對於肌肉與身體的認識。

至於42公里,那又是完全不同的事情。對我來說,每次都是全新的體驗。天氣跟路程坡度,跑友陪跑...等,都是重要因素。說來慚愧,雖然完成20場以上的馬拉松,也都有慢跑習慣,但是在30公里之後的身心情況還是令我舉步維艱。不過,就像網路遊戲的咒語"在極大的痛苦中感到精神甦醒"一樣,每每完成一場,就有重生的感覺,並有極高度的正面思考。然後,報名下一場。

還記得我初馬當天跑完真的是又冷又餓又累,除了跛腳外,馬上吃完一個雞腿便當、搭車時睡的深沉(終點站是我家)、到家前又吃一份速食、並加點一個大漢堡以及一份蘋果派、到家後迅速盥洗完、深沉熟睡長達12小時,睡醒是因為肚子又餓了、7天後步態才恢復正常...等。這些情況讓我知道21公里與42公里完全是不同的境界,也因此往後的馬拉松,我都嚴陣以待,並且繼續保有慢跑的習慣,希望能降低對身體的傷害。

長期慢跑的習慣讓我遠離氣喘,並增加自己有氧運動的能力。同時減少了肉類與炸物的攝取。這些改變或許來自於血清素分泌來源的替代。另外,在面對壓力時,撥出一個小時去運動,總是能讓我不被壓力所絆著,並在慢跑完後找到嶄新的角度面對壓力、處理問題。

慢跑帶給了我什麼?我想是整個人格上的改變,除了讓我更能重視自己的身體,也改變了面對壓力與問題的對策,同時更積極與光明地看待自身面對的困境與難題。

以下推薦幾個我從半馬到初馬時所閱讀的文章與網站,希望幫助大家在馬年成功不落馬。

 

文章:

網站:

 

筆者京都馬拉松漫步在鴨川畔的照片

 

筆者在2013年海山馬拉松被拍攝的照片

(作者係第36屆大學部系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