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間步伐

       蒼穹、山脈、朝陽。

  笑聲、祝禱、歌聲。

  遠離山頭搖晃的車上,我做了一個夢,一個恍若隔世的夢。

 

在蜿蜒山路駛過一個個盲彎與髮夾彎,遮掩的綠蔭在不斷攀升的高度中逐漸褪去,映入眼簾的是隨著地形高低坐落有致的田埔部落,最後,是有著高聳十字架象徵的田埔教會,凝聚著居民信仰的指標。

五、六十人浩浩蕩蕩的走進居民日常的步調中,我跟隨傳醫服務隊,照著更改過後的行程一肩扛起裝備,以一種揣懷不安與期許的步伐走向家、走向農地、走向這個純樸的山頭。

這次受瑪莉亞颱風的影響,延後了傳醫服務隊出隊的行程。在行前大會,聽到隊長用哽咽的聲音說最壞的打算可能是取消,一想到所有人在這學期中的準備可能會付諸流水,就讓人鼻酸與難過。幸好最後颱風的路徑北移,讓我們能夠如願上山,對這一切非常的感恩。

一抵達田埔之後,馬上就開始了家訪。這次家訪的時間大多是在早上或下午,可以預料大部分的居民其實還在工作農忙中,所以能夠採訪到的家戶數其實並不多。我是第一次真實走到居民家中訪問,開頭其實還會緊張的不知道怎麼組織語句,問話的技巧也沒能很好的貫通或顯得生硬,但所幸願意接受訪問的居民人都很好,對於一個問題往往會再補充很多資訊。有時候我們甚至還會訪問到作息比我們這些學生都還要規律、飲食還要健康的家戶,堪稱是模範的家庭。令我比較印象深刻的是在鎮西堡訪問到一家由夫婦經營的民宿,大姊因為工作的關係先行離開,留下大哥繼續接受我們的訪問。跟大哥的談話過程中,他不喜歡對方帶著「既有印象」訪問,而是希望我們能重新認識每一戶人家,認識一個「生命」的故事。藉由訪問,我知道了這家人在部落中從事什麼樣子的工作、家中有多少人、孩子們長得多大、喜歡這個部落的原因……在這樣一貫的日常中,有我們這些非日常的學生們出現,給予不同的理解與關懷,感受「人」的溫度,就算訪問的戶數不多,但若能讓他們真實感受到來自其他人的關心,或許家訪最大的意義便在於此。

這次,雖然是以物治組的身分而來,但大一的我還太無力,義診時除了一些小事情和跑腿,其實派不太上用場。雖然有過沮喪,但在老師們診斷的過程中,我認真聽著老師的解釋,雖然不是全懂,也很滿足自己能夠接觸更多的個案。在個案轉診到物治組之前,我會在掛號處或西醫中醫組的診間等待。不難發現,大部分的居民其實都非常需要物治的處理與幫忙。觀察老師們,也會發現大多是以教給居民運動為主,這樣子才能夠持之以恆,讓他們也能夠自己緩解不適與痠疼。有些居民以前就有來看診過,但是長久下來會忘記運動的要點是什麼,或是忘記怎麼放鬆,所以就需要我們再一次的幫助。每多看見一個地方,便多一個能夠思考物治該如何幫忙的點,包含農忙時有些農家會自己改造較方便移動的輔具(帶有輪子的小載具,能使人動作完之後便往後推移,比起傳統一直蹲著或是彎腰,更能減輕負擔),或是隊員們平常久站久走時,談話間教導彼此一些伸展的運動。處處都能夠與物治做結合,也就不難理解為何老師們平常常講「物理治療無所不在」。

上文提到農家方便移動的輔具

 

趙遠宏老師於玉峰義診時幫居民評估

 

關於參加傳醫服務隊的理由,有人可能會說能看到很多不同的個案,同時能夠盡情的汲取新的基礎知識;有人可能是透過自己所學,再次驗證並加強對未來的信心。物治的診斷比起找出一種明確的病名,更像是針對某些因為與正常狀態不同,進而導致不平衡的循環的地方,找出其中的根源,處理完之後讓身體重新進入理想的循環;而這或許也就跟我們所有人這次所走的路程一樣。接收不同的刺激,知道自己的弊病在何處、給予自己的反思又是什麼。就算服務過程中難過得讓人泣不成聲,不可思議的是我也沒有想過要放棄,反而因不甘心而加強了自己的動力,以及自己對這條路的信心與堅持。

每天坐在階梯上和大家一起吃飯,在平台上仰望都市所見不到的璀璨星空,回憶起居民跟我們互動、一個個露出滿足的笑容,開心走出診間的模樣,也許我們現在能夠給予的幫助還太有限,還有太多的地方需要改善,但只要居民或小孩子們減少一點負擔、展露出笑容,以及一句「謝謝」,或許,就足以構成我們再一次到這個地方出隊服務的理由了。

 

物治組組照

 

傳醫服務隊大合照

(作者係PT106大學部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