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服務隊心得

歷年來,大家對金山服務隊的心得似乎較著重於與個案的互動中,感受到的衝擊與感動,以及對行為和生命的反思,今年除了這個之外,我還想聊聊別的東西,因此我有兩個大主軸,一是金山與泰國社區PT經驗的比較,二是金山團隊的服務熱忱。

(一)金山與泰國社區PT經驗比較

今年信昌老師去了一趟泰國取經,回國後開一場分享會介紹當地的社區居家PT運作情形,令我驚訝的是這居然與我們去的金山有些相似,這也點了我一下,去金山並不單單是看老師或自己能如何服務個案,同時更是了解大環境,並比較台灣內部各地與外國的異同,才能洞察將來改變的方向。

  1. 在公衛的領域中,有個概念稱之為CBR(Community based rehabiliation),其中提到進入社區前的準備和進入社區後應影響的面向,包含健康、教育、社會、生活、增能,這些廣義來說都是PT可介入的範圍,不過現在我們聚焦在健康來講。為了真正影響到居民的健康,在進入社區有幾個前置作業,
  •             各種評估:涵蓋有形的老化率、失能率、工作型態,到無形的文化背景、歷史等等;雖然我並未親眼看見調查,但相信服務了這麼久,醫院想必對此已然了解。
  •             找到關鍵人物:可以幫忙彙整民意或組織群眾,像是里長、廟主委、教會牧師、地方領袖;從健康促進運動班辦在區公所、廟旁來看,金山做的也相當好。
  •             長時間深耕:不需多言,看到路過的居民都會跟護理師姊姊打招呼就知道了。
  •             資源橫向串聯:這部分我沒能有幸看見,不過如剛剛所說,運動班舉辦的地點相當多元,其實很有可能可以充當各地資訊交換的角色,讓長輩知道更多資源,進而有動力往外跑。
  1. ICF model,這是大一就上過,但我們後來就沒提到的東西,model中包含diagnosis、impairment、person等,而其中最重要的是participation,我們都知道運動治療的重要性,但也知道民眾的compliance不見得很好,因此PT就要透過深入個案的生命歷程,並了解他的家系、周遭的服務中心、重視的人事物,找出可以影響participation的原因,像是在金山看到的去法鼓山、抱孫子,以此讓他願意自動自發訓練。
  2. 在地化,老師的分享提到泰國購買輔具的風氣不如台灣興盛,但他們會DIY,像是自己在床上挖洞方便排遺、自製輪椅扶手踏板,甚至把腳踏車豎起來,手握腳踏板轉圈作為訓練器材,無獨有偶,恰好成發時旭華護理長也分享了他們團隊為重聽的阿公阿嬤自製傳聲筒擴音器,這些成本效益比非常高的巧思都是我們很值得學習的。
  3. 人不被疾病定義,病也同樣不限制人;這是我覺得很重要的一點,我們和病患都不應該因為客觀的疾病而畫地自限,因此限制了想像甚至自我放棄,今年稚荃教SCI的阿伯德國操就是個好例子,破除疾病造成桎梏的刻板印象,除此之外,金山每年的圓夢計畫也是這理念的實際運用,就算本身身體真的不方便,也可以透過外在人力、交通工具等方式達到目的。

(二)金山團隊的服務熱忱

工作的熱忱,這是我在金山居家社區團隊看到璀璨的事物,不管是會帶著我們一起出團的香蓮、旭華、珮琪、佳禎、于瑄、品婕姊,或是在背後幫忙聯絡的春瑾、虹瑩,在處理公務時都是七手八腳地忙,但面對我們和個案時,都報以最真誠、最溫暖的微笑;雖然知道居家社區是條崎嶇的不歸路,但義無反顧,抱著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決心做下去。並不是希望大家要盲目地做事不求回報,而是要學習找出在每個人心中真的很重視的東西,並朝著這個目標撩落去。

在最後我想分享自己的一些經驗,面對這些衰弱個案是非常令人印象深刻的,到現在我都還記得去年的回憶,同樣地,我們的來訪對個案來說也是難得的經驗,我們或許就只有這一次、兩次走入彼此的生命,因此更應該把握機會,努力做些讓彼此都能留下美好回憶的事,不遺餘力地做,不留遺憾的走,這是我認為的金山服務隊的核心價值。

(作者係PT105 大學部學生)